2010/07/11

父後七日

《父後七日》是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事隔幾年後,原作劉梓潔把這篇作品改篇成電影劇本,還親自擔任導演(與王育麟共同導演)。

這篇散文是我這幾年來看過最好的一篇,文章不長,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到劉梓潔的部落格欣賞 (http://blog.chinatimes.com/essayliu/archive/2006/12/25/138703.html) 。講的是她父親死後七天內發生的繁文縟節,穿插她對父親後知後覺的思念。

我太喜歡這篇散文了,前前後後大概讀了有十次,讀到裡頭的句子都快要背起來了。但每次讀到最末一段,還是一樣感動得頭皮發麻。

然後,現在有了電影。



我最不喜歡每次文學作品搬上大銀幕後,那些「小說/散文/漫畫比較好看」的評語。電影歸電影,是獨立的藝術產物,不應和原作有過多的比較。

所以我只想講這部電影本身。可惜的是,我覺得這是一部不夠成熟的電影,也許和兩位導演都是初次執導有關。

不知怎麼的,電影似乎拍不出喪禮的忙亂,穿插過多的旁支劇情(師公的愛情故事、孝女白琴的努力上進等等)使得故事有些失焦。我常常覺得累積了一些感動的能量,旋即卻被突如其來的支線故事沖得煙消雲散。

原文中有太多句子寫得太好,於是編劇(其實也就是原作者本人)似乎捨不得放棄這些佳句,千辛萬苦在電影中找到地方安插,或許我對原文太熟,也總是覺得那些句子的落腳處不太對勁。尤其是片尾的長長獨白,更是長得讓我感到有點尷尬。

但是我不會說這是一部不好的電影。它很有誠意,很努力想拍出台灣喪禮的荒唐禮俗,很努力想讓觀眾感動,很努力想表達親人還在時的無知無覺會在他們死後忽然變得這麼重。

只是,太零碎了,以電影的題材來說總是不太合身。電影院裡很多人都哭了,我卻茫然不知眾人為何落淚。

無論如何,不管你有沒有機會看到這部電影,我還是希望你能讀讀原文。真心推薦,十分鐘可以換來一個久違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