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9

我的離島第四站,小琉球

時光飛逝,忙起來的日子時間好像過得更快,十月初趁國慶連假去了一趟小琉球,轉眼都要兩個月了,而我終於打算開始寫遊記。

自從我決定要去遍所有台灣能去的離島,扣掉像三仙台和旗津那種小到不太好意思算進去的沙洲或石嶼,還有除了加入國軍否則沒有前往可能的東沙南沙等等,依順序我接連去了澎湖、龜山島、又去了一次澎湖、蘭嶼,這次輪到小琉球。

這是一種海賊王式的概念,一座島嶼便有一種樣貌,我有自信可以光看一個海角、一彎街角的照片就認出它們來,因為它們全都長得不一樣。

說來奇怪,我在高雄念書念了五年,去了東港好幾次,卻從來沒想過要去小琉球看看。

出發前我對小琉球的幻想是這樣的,地勢低平但崎嶇、人煙罕至、悠靜無爭的熱帶島嶼。這些幻想在踏上小琉球後逐一破滅,我本來還以為我們可以慵懶地泡在海水裡渡過三天。

這是渡頭的景象,一面招牌牆,預示小琉球其實是個相當商業化的地方。

P1140691

販賣烤魷魚、貝殼飾物的老婆婆徒勞無功地穿梭在渡頭的遊客人群裡,多數人對她們視若無睹,此等情景似乎在台灣許多觀光景點都是同步上演。

小琉球的街景也不僻靜,機車引擎聲不絕於耳,熙來攘往的遊客高聲笑鬧,吵嘈程度其實不比此刻我在板橋鬧區的住家窗外遜色。

這時我已經定調,這是座承載了太多觀光客的小島。

P1140696

但無論如何是可以親海的,而海水總是吸引人。因為小琉球是凸起在海床上的珊瑚礁島,猛然高起的海底地型使得海浪超乎想像的有勁,每一道打來的都是大浪,這一長條飄在海上的浮道也隨著海浪誇張地起伏,有種百戰百勝式的趣味。

P1140715

我們最後一天就穿了泳褲跳進海裡,試著攀上浮道走上一段,無法站穩。最驚奇的就是在離岸不過數公尺的地方,隨意閉一口氣沉入海面,毫不費力就可以看見許多色彩艷麗的熱帶魚。魚群太可愛了,我在海裡浸了好一陣子才起來。

小琉球最著名的地標,花瓶岩。因為是風景明信片上的熱門素材,沒有錯過的理由,但像這樣的地標一向都是見到了也就只是見到了,沒有太多餘的驚嘆。

P1140731

在這裡我們拍了應該是唯一的一張合照,一行七人,原來要留個空位給花瓶岩不是容易的事,幕後故事是,相機是擱在別人的墳頭上拍的。

P1140738

島上的羊不怕人,就算把相機貼到臉前仍然一臉不在乎地啃食樹葉。我一直覺得羊的眼睛很奇怪,好像呈現永恆的失神狀態。

P1140742

我不曉得小琉球的居民是哪來的,也不知道他們在幾十或者幾百年前如何會選擇在這個缺乏淡水、生活不易的小島上落腳,但他們顯然是相當虔誠的信眾,島上的廟宇密度很高,建築龐大,雕飾繁複精巧。

我納悶在不熟悉台灣廟宇的外國人眼裡,小琉球的宗教藝術會不會就像我們看著峇里島那樣,是種獨特的異國文化美感。

P1140764

另一件令我不解的事,就是所有的簡介都說小琉球是台灣唯一的珊瑚礁島,也就是千萬年來由珊瑚蟲的屍骸堆積而成的島嶼,可這島上怎麼會有山有樹,地勢高低落差不小,而且到處生機盎然?

我以為全島都會是像下圖這樣的地型,但這種難以赤腳踩踏的珊瑚岩卻只在近海處見的到。

P1140794

浪頭裡站著一名釣客,半身都泡在海裡,這才是名符其實的海釣。

P1140798

因為小琉球是個非常小的島嶼,所有的景點都在意想不到的短時間內就參觀完畢,心理上以為已經去了許多地方,大概就要傍晚了,一看手錶才知道不過是經過了幾十分鐘。

傳說中躲過荷蘭人黑奴的烏鬼洞,是個狹窄無光的洞穴。

P1140803

島上有林道名喚山豬溝,原先我還抱持著要入山幾小時的心情,但轉瞬間就走完了全程。

但具體而微,怎麼看也像是座真正的森林。

P1140816

離開前的最後一晚,我們在小琉球最熱鬧的街上四處搜羅食物,攤在房間的通鋪木板上吃了晚餐。南部口味偏乾的鹹酥雞是我的菜,還有滷味、香腸、黑糖多到爆漿的饅頭(或許應該叫做包子),全都好吃。

P1140838

隔天早餐如法泡製,買來最有名的洪媽媽早餐,但起得太晚,據說必吃的琉球粿早就賣完,不過屈就之下買來的碗粿還是好吃。

P1140840

民宿送了十張明信片,我們挑出七張,玩了一場久違的抽明信片遊戲,真是太青春了。

回來後才知道有人抽中自己,好像有種被排擠的心酸。

P1140843

小琉球不像澎湖或蘭嶼那樣豐富,畢竟是真的太小了,無怪乎從前的同學多有當天來回的。身為愛發議論的假文青,最心繫的還是這小小島嶼的過度商業化,每個景點都有用擴音器高聲叫賣的攤販,就算走進不太深的山裡也始終能聽見,但這又是他們的生計,怎麼說都很為難。

無論如何這也是一種樣貌吧。

2011/11/28

2011公寓聯展

看完再拒劇團兩年一度的公寓聯展,先說兩個感想,一是我可惜我比較喜歡2009 年的那一場,二是雖然如此,若 2013 年我還在台北,我還是會再參加一次。

無論如何公寓聯展是相當特別的劇場體驗,每場觀眾限定十二人,就在一個一房一廳一衛的普通公寓裡演出,觀眾跟隨指引進入不同房間,演員近在眼前演出,因此可以設計許多的互動橋段,表演者與觀賞者的界線變得模糊。

今年最特別的是《回家吃飯》一篇,這應該是絕無僅有有供餐的表演,餐桌上擺滿飯菜,碗裡的紙條寫著「請安靜吃飯」,觀眾全都坐下,拿起碗筷享用晚餐。

演員(同時也是創作者)除了上菜,還透過廚房的窗戶和觀眾對談,講述餐桌上的故事, 也邀請觀眾分享故事。嚴格說來這已經不算是「戲劇」,倒比較像是行動藝術。

不過這麼一來,就與我的預期有了落差,這也是我對這一次的公寓聯展無法全心愛上的原因。我並不是說這樣不好,或是不有趣了,就只能說是不符我的脾胃吧。

我最喜歡的是開場的《腦惱食蝕》,講的是所謂文青的反思,太多藝文資訊灌進急著想要成為(或早就自以為)是文青的角色腦中,最後造成他無法負荷而崩潰。這是唯一較有故事性的一篇,也因為我個人看戲的喜好,順理成章成為整晚我最能接受的一篇。

至於其它的篇章,有的太過意識流(穿著衣服洗澡,再一件件脫下擰出水煮成咖啡)(而且還是太好預期所以顯得整個戲碼拖得太長的意識流)(但還是要為演員全裸演出的勇氣鼓掌),有的故弄玄虛(在類似鬼片的場景說一個貌似陰森的故事,謎題沒能揭曉,從頭到尾無法理解,故事說著說著演員就忽然猛衝過來拍打門板或許只是為了嚇人嗎?),有的演員演技似乎放不開而顯得有些生硬,我承認都各有其風格獨具之處,只不過都多少讓我覺得有些彆扭。

太多符碼、象徵、隱諭讓我不能自信地說全都接收到了,所以也無法坦率說出自己究竟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這場表演。

看完戲走回捷運站的路上,一個被我拉去看戲的朋友說,雖然看不太懂,但也是個體驗。

我覺得這句話滿有意思的,也許「看不懂的體驗」也是另一個重點。

所以2013 年,我還是願意再踏上同一道階梯,打開同一扇公寓大門,再體驗一次。

(不過要是有誰知道《阿one 的潄口杯》究竟真相為何,可以告訴我嗎?這是我們回家後討論了一陣子還是無法想通的謎題。)

2011/11/27

《27個傻瓜》:生動淋漓的印度大餐

聽過許多人說印度是「自助旅行者的最後一站」,有個文字遊戲更說,India 的意思是「I’ll never do it again」,我不曉得真正的情況如何,但我可以想像那應該不會是趟太舒適的旅程。

只不過像印度這樣風格強烈的文明古國,我總想著終有那麼一天是要去的,終有那麼一天要身歷情境嗅聞歸來的旅人皆繪聲繪影的獨特氣味、親眼看看觸摸的到的泰姬瑪哈陵。

每一次自助旅行過後,我都覺得更靠近了印度一些,但它仍在模糊遙遠的未來彼端,我也仍然不確定何時才算是做足了萬全的準備。

如果你像我一樣對印度既神往又遲疑,不如先翻翻印度小說家普列姆昌德的《27個傻瓜》,淺嚐一口印度風味吧。

台灣讀者應該都對普列姆昌德很陌生(我也是),因為這是首次有出版社引進他的作品,而且還是直接由印地語譯成中文的難得版本。

276782_208505662552008_1073279118_n

《27個傻瓜》是短篇小說集,寫成年代大約都是在二十世紀初期,異國情調再加上歲月流轉的韻味,使得我一頭栽入書中,無法自拔。

普列姆昌德似乎愛寫窮人的故事,書裡的小人物過著三餐不繼、今天賺錢是為了活到明天的生活,也往往會出現可鄙、仗勢欺人的角色,作者雖不多做評論,但寫實的劇情反而是最深刻的諷刺及批判。

他也寫知識份子的故事,受過教育的青年不在意外人的眼光娶了寡婦,或是毫不遮掩地對種姓尊卑嗤之以鼻,傳統文化和現代思維的衝擊在這本小說集裡隨處可見,就像每一個受過殖民的國家,新舊文化總會產生激烈的化學反應。

但我也不想太高談闊論探究作者寫下這些故事是想表達些什麼,因為即使不去思考背後的意涵,單就閱讀這二十七篇短篇小說,也是很引人入勝的經驗,更是了解異國文化的捷徑。

像是,迎親隊、裹屍布、種姓制度、檳榔包、油炸甜餅……有太多太多的「印度製造」,讀完《27個傻瓜》,就像參加了一場盛宴,接連上桌的菜餚風味各異,有酸有甜,有精彩有平淡,或許給人安慰,或許使人心酸。

全都是屬於印度的滋味。




◆ 作者:Prem Chand

◆ 譯者:劉安武

◆ 出版:柿子文化

2011/11/24

2011金馬影展筆記 (下)

剩下的都是入圍今年金馬最佳創作短片的作品,完全不知道底細的情況下就進場看了,依放映順序的前三部正好是中港台各一部,各地氣味迥然,像個大拼盤,很棒。

首先是我覺得會是金馬得主的《小偷》。

小偷/Thief/台灣

★★★★☆

photo_b49716a9d7adb663d66f6397dfdcded9

濃厚的極短篇小說風格,都會風小品電影。

女孩帶著男友送的生日禮物手機逛夜市,不知自己已經成為小偷的目標,而這小偷竟然是男友的正牌女友,兩個女孩都被蒙在鼓裡。

手機失竊後,接連展開精采的推理戲碼,女孩在人群中循線找到小偷,一陣扭打後兩人無意間互換手機,劇情急轉直下,原來小偷偷走手機,只為了看看裡面的照片。

短短不到三十分鐘,這個發生在熟悉台北街頭的故事,就歷經多次誤導觀眾的述事轉折,生動活潑,出人意表,我很喜歡這樣爽快明亮的佈局,是五彩繽紛的浮生一景。

就像最難的料理就是最簡單的料理一般,這部表面輕巧的簡單短片,其實很不簡單,若沒有眼鏡等著跌破,金馬應該會落入《小偷》手中。




老四/Outsider/中國

★★★☆

photo_b7ea5af5654160b54437fdc3a803ce4e

農村裡的壞孩子老四救了溺水的仇家,可是仇家的小孩還是淹死了一個。

平常做慣惡行惡狀的勾當,沒人相信老四竟然會救人,全村矛頭一致,硬說他就是推人下水的原兇。倖存者沒有膽量承認事實真相,老四百口莫辯,一股怨氣無處發洩,也只能黯然離村。

有點悲哀的故事,河北農村風景如畫,鄉音講起來抑揚頓挫,煞是好聽。

但缺少了再深入的探討空間,略顯浮面,就有點可惜了。




不知者/Meeting of the Half Moon/香港

★★★

photo_b7077f13b9724e4e2b647d94c0c45264

深夜的香港,一名女子坐在圍牆邊,意欲跳樓。

時間回溯兩天前,一名男子載著心臟病發的父親直奔醫院,但卻跑錯了大樓,錯失急診室,跑到收納處去了。

收納處小姐受限於醫院規定,一時間亦不清楚情況,竟要男子打電話叫救護車。在醫院裡叫救護車,何等荒謬,男子的父親也因急救不及死亡。

在媒體推波助瀾下,全港輿論一面倒地指責該收納處員工,但她其實也只是個不知者,卻無辜成為罪人。將病患送錯地點的男子是否也應該負擔部份責任(他都死了老爸了!),儼然是道德上的兩難。

很有意思的劇本,不過批判力道略嫌薄弱,和《老四》一樣讓我覺得好像沒搔到癢處。

濃濃的香港味讓我很懷念就是了,好想再去趟香港、再吃盅煲飯。




無名馬/Horse with No Name/台灣

★☆

photo_e854104ef1ccb3a7508a75260fbfd234

主題是校園霸凌,描述加害者、被害者、旁觀者三方的微妙關係。應該是沉重的,但太過生澀且不知所謂,所以並不是太喜歡。

這部短片讓我有點時空錯置之感,台灣電影好不容易才走出孤芳自賞的喃喃自語,但《無名馬》似乎又走了回頭路,充斥太多美麗但看不出想表達什麼的畫面。

其實我總覺得,不管導演想講的話有多精彩,觀眾若不能接收到,那也只是白搭罷了。

所以如果《無名馬》得獎,我大概連水晶體都會摔破吧。

2011/11/23

2011金馬影展筆記 (中)

上一篇說了我覺得最好的《人間師格》,這篇就來寫我覺得最糟的《河童之戀》。

河童之戀/Underwater Love/日本

picx_foja4167805402

之所以選這部片,只是因為金馬影展是個可以冠冕堂皇在電影院放映超限制級電影的機會,平常這樣的電影連上映都不太可能,所以每年我都會故意選一片超限制級影片朝聖一下。

但今年這部真的很糟,據說導演是拍軟性成人影片(也就是有劇情的A 片)出身,看完後我真的想建議他還是回去拍A 片就好。

這是部讓人看了很不愉快的電影,故事應該是有趣的,一名溺水死亡的高中生不知怎麼變成了河童,在十幾年後他的高中暗戀對象結婚前夕,千里迢迢回來想和她再續前緣。

既然是超限制級,整部電影就一直在尋找莫名奇妙的床戲機會,管它有多唐突多無謂,跟劇情沒關係也無妨,好像是導演開心就可以硬來上一段。

但床戲拍得也不好看。荒唐、無稽、無趣。電影的副標說它是部粉紅音樂劇,但天殺的音樂超難聽超洗腦,看完電影後我花了好幾天才把那恐怖的旋律趕出腦袋,更別提舞蹈水準低落到可笑,像小學生在跟著音樂亂繞。

對這部電影,我真的找不到一個能夠喜歡的點,演員演技相當差,導演毫無手法,(本來應該可期待的)杜可風老梗至極的攝影手法真是看得讓人從心底膩起來,就連化妝技巧都比不上大學生的畢業成果展。

像是上面的劇照裡,根本就可以看見演員的嘴巴,在大螢幕上看著他扮演這麼不像的河童(而且不停被攝影機拍見嘴唇甚至牙齒),著實讓人感到尷尬。

我不能理解電影結束後鼓掌的觀眾在想什麼(映後鼓掌似乎是金馬影展一個很假文青的習慣),但我非常討厭這部電影,或許是我人生中看過最糟的一部。

所以我沒辦法為《河童之戀》標上分數,因為理論上我沒辦法打出小於零個的星號。

金馬影展每部電影都會發送一張觀眾票選單,從一顆星到五顆星,看完後撕下評分,我很小心地在一顆星的格子前面再撕開一格,代表我給它的分數。

負一顆星。

你知道有些爛片是爛到值得一看,《河童之戀》已經天元突破,達到爛到任何人都不應該為了任何理由浪費時間觀賞的嶄新境界了。

個人以為這是部真正的爛片至尊、爛片經典,境界比台北一零一還高。但可千萬別因為好奇就嘗試,我就後悔莫及,而且這篇寫著寫著,那恐怖的洗腦音樂又隱隱回來了。

不能再多說了,太可怕了。

2011/11/21

2011金馬影展筆記 (上)

每年都盼著金馬影展,彷彿不浸在影展的氣氛裡,就沒有力氣進戲院看一些不那麼主流的電影似的,同樣一部電影也許幾個月後還是會在一些小戲院上映,但終究是少了一股不可不看的執念。

所以金馬影展是個好理由,像打開一扇窗看點不同的風景。

但今年我的選片實在差強人意,一來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忙的一個十一月,勉強湊出的時間能選的場次已經不多,二來想著有些時段可以拉著egg 去看,若是自己遇上很悶的電影也就算了,害另一個脾味不同的人硬坐在電影院裡兩個小時就有點過意不去,所以刻意選了些輕鬆點的,但鬆軟好入口的電影就少了能讓人迴盪不已的韻味,就像吃了幾道也許好吃也許不怎樣的甜點,走出戲院在西門町的石板路上走一小段,就忘得差不多了。

不過我還是想繼續每年寫段筆記,算是給自己一些交待吧。

先說我覺得今年個人選到最好的一部,《人間師格》,每個老師都應該看這部電影,(怪獸)家長更應該看。

人間師格/Detachment/美國

★★★★★

picx_fden4168352602

安德林布洛迪是個長相不入我眼的男演員,但每次看他演戲,都不由得讚嘆他怎麼能演得這麼深、這麼細,他絕對是當代最好的演員之一。

《人間師格》講教育問題,但切入點是這類型電影較少著墨的「老師也是人」這個面向,每個老師背後都有個家庭,甚至還是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他也許沒有快樂的童年,也許有個重病的家人,也許他常會忍不住在夜班公車上淚流滿面。

但在課堂上,老師要把這些事拋在腦後,安德林布洛迪飾演的代課老師改變了一個拒絕學習的班級,他讓學生不再永遠怒氣沖沖、願意接受和現實生活看似無關的文學課程,但表面上效果著越的教育方式,最終卻害死了班上一名常受到言語家暴的怯弱孩子。

《人間師格》就像是《心中的小星星》的黑暗版本,同樣開放、耐心的教育風格,卻不見得總有happy ending,而「教師」的角色隱隱成了學校、家長、學生多方拉扯之下的新弱勢。

很讓人感到心疼的一部電影,看完後我想了很多,但我找不到答案。




黑馬馬力夯/Dark Horse/美國

★★★☆

px_fden2169045501

威尼斯影展兢賽片,講一個自我感覺太良好、但其實很惹人厭的宅男愛上一個怪怪女的故事。

本來以為是個幽默可愛的故事,原來還是很尖刻諷刺的,真正是把「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老話看透了。

電影裡的宅男主角活在一個應該是人人稱羨的生活框架裡,他的家境優渥,老爸開房地產公司,所以他不必念書就可以有公司內安插的好職位。但他過得不開心,事事不順,不停怨天尤人,只有在他內心的想像世界裡,他才敢透過其他角色的尖酸話語,面對大部份問題其實是出在自己身上的事實。

我想這道理可能在每個人身上多少都是講的通的,還是別抱怨了。




愛上仙女的男人/The Fairy/法國、比利時

★★★

picx_fffr7192264501

一個平凡男人遇上一個自稱是仙女的怪女人,想不到他隨口許下的願望真的實現了,他們兩人騎著一台速克達上山下海,轉瞬間就生了一個孩子,他們遇見一大堆莫名奇妙的人,做了一大堆莫名奇妙的事,然後電影就結束了。

很像舞台劇、而且根本就是故意要讓你覺得很像無台劇的一部電影,像是,兩個人在海底漫舞的一場戲,很明顯他們只是在藍色的燈光下,站在一片海底布景前扭來扭去;仙女懷孕肚子瞬間大起來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灌氣的氣球,你甚至可以聽見氣球的聲音!

相當意識流,簡直是想到什麼演什麼,劇情也沒啥邏輯可言,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就很好笑。

總之就是無厘頭吧,我也不曉得這電影有沒有想表達什麼,不知道該怎麼說才好。哦,對了,電影裡的歌都好好聽。

2011/11/18

來自瑞典的犯罪小說,《催眠》

我想大部份台灣讀者對瑞典犯罪小說的初接觸,很可能和我一樣是史迪格.拉森的《千禧年三部曲》,雖然我們再也等不到第四部了,但幸好還有許多選擇。

《催眠》也來自北國瑞典,同樣是發生在冰封大地上的故事,彷彿瑞典永遠是一片大雪紛飛的景致,再次見到那些熟悉的地名,隱約竟有種舊地重逢之感。

故事的開頭是一件滅門血案,一家四口慘遭虐殺,唯一活下來的男孩身受重傷,因為驚嚇過度而無法言語,於是警方找來擅於催眠的精神科醫師艾瑞克,希望能透過催眠來破解案情。

其實醫師給人的形象往往是片面的,我們很少會意識到每一位醫師的背後都有家庭,或許家裡也有本難念的經。艾瑞克便是如此,他因為多年前某個不能明說的原因,發誓再也不替人催眠。他的婚姻關係陷入困境、兒子罹患罕見疾病,而且他還嚴重藥物成癮。

他是個肩上壓了太多重擔的角色,但捱不過警方的要求,為了搶先一步救出另一名倖存者,他還是著手替男孩催眠。

就這麼一次簡單的催眠,卻喚來兩方殺機,艾瑞克和他的家人從此身陷險境,而他卻想不到他到底惹上了什麼麻煩。

接二連三發生了奇怪的事件,有人半夜闖進他家,岳父差點被謀殺,老婆的密友身亡,最嚴重的是,他的兒子被綁架了。如果一個禮拜內找不到人,來不及注射藥物,他的兒子會即刻死於凝血功能不全。

這是篇分秒必爭、前因後果交纏難解的犯罪小說,略微帶點《沈默的羔羊》式的驚悚,精神異常的犯人異於常人的思維使得警方的追查行動難有進展,兩條無關但又環環相扣的謀殺脈絡使人眼睛一亮,故事安排精巧,很有電影的畫面感,似乎能看見一片白茫茫的昏暗雪景,或許迎面走來一個踽踽獨行的人影……

也許是因為我太喜歡《千禧年三部曲》了,我不會說《催眠》是繼《千禧年》之後最棒的犯罪小說,但我很滿足於能再次重溫瑞典的冷冽風格。這也不是一本份量嚇人的小說,故事的廣度自然不可能如《千禧年》那樣龐雜,不過我還是建議,不如就找個輕鬆的午後,抱著看場情節緊湊的電影的心情,好好來一場催眠吧。



◆ 作者:Lars Kepler 
◆ 譯者:顏湘如
◆ 出版:大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