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期,共產主義席捲了大半個世界,我們熟悉的國共之間的衝突戰亂(以其隨後而來的文革、白色恐怖和戒嚴)不過是滾滾歷史洪流裡的一脈分支,其實在許多陌生的國家,類似的故事也一樣在發生著。
愛沙尼亞位於波羅的海旁,是一個曾經被蘇俄佔領又重獲獨立的小國家,短短數十年內歷經多次社會體制的激烈改變,有那麼一代人生不逢時,在撲天蓋地的共產主義興起而後衰敗的大變動裡,他們想盡辦法活了下來,但為了生存而犯下的錯誤,卻成為窮盡一生無法擺脫的愧憾。
「絕望的土地裡開不出善良的花。」《救贖》裡的算命婆對女主角愛莉德這麼說。愛莉德瘋狂愛上自己的姊夫,算命婆這句話原來是對她的處境所下的評點,但卻意外適合拿來當作整個時代的註腳。
當國家機器讓人民感到恐懼,人民便學會做出殘忍的事以求自保。愛莉德本來為了保護身為「顛覆份子」的姊夫漢斯,就算受到情治單位羞辱至極的輪暴逼供依然守口如瓶,不過委屈的心情沒能夠隨時間淡去,反而日漸積累,她的個性轉趨陰鬱自卑,終於選擇出賣家人,換得幾年表面上心安理得的日子。
但她永遠不會忘記被羞辱的那個夜晚,她也不知道為了擺脫過去而傷害親人,這樣的代價算不算太高。
四十年後,命運將一位逃出淫窟的落難少女瑟拉送到她的手裡,一個雨後的清晨,她在院子裡救醒昏迷不醒的瑟拉。愛莉德疑心病重,還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幫她,她懷疑這是覬覦土地的不良份子使出的詭計。
愛莉德不可能猜到的是,其實瑟拉是她姊姊的孫女。姊妹倆失散多年,音訊全無,她現在忽然有了一次機會,可以補償四十年前的過錯。她該怎麼做?幫助瑟拉,愛莉德的心靈就能獲得解脫嗎?
大時代的普羅百姓有如螻蟻,人性的卑劣面在生存壓力下取得優勢,凡是這類題材的小說大多都是悲慘的故事。愛莉德的性格並不討喜,雖然她受到許多過份的傷害,但她處心積慮的扭曲心態讓讀者對她的遭遇有些難以同情,可憐之人的可恨之處似乎在她身上特別顯眼。而另一名女主角瑟拉則恰恰相反,她只是錯信友人的天真少女,誤入淫窟後發生的慘事都不是她招惹來的,倘若這樣全然無辜的角色能得到救贖,這就是一朵眾所盼望的善良的花,在重拾希望的土地裡等著綻放。
我最喜歡《救贖》的一點是它拼圖般的述事方式,零散的片段營造出劇場似的觀感,幕起幕落,線索隨著換幕逐漸清晰,故事的全貌一直到了最後才浮現,每一絲內心掙扎背後的理由終於明朗,而讀者早就沉浸其中,被悲傷的情緒淹沒,無法自拔。
作者奧克莎儂著重細節,筆法細膩綿密,兩位女主角慘遭凌辱的情境更是寫得讓人坐立不安,如果這是電影,恐怕觀眾都要遮上眼睛。
人類歷史的不幸在於這樣的題材永不缺乏,於是歷史小說在本質上便有其重要性,或許人類當真無法學到教訓,但至少我們有機會直視從前的苦痛,無須迴避。《救贖》幾乎得遍了歐洲的文學獎,故事性及文學性都有很高的水準,更是值得一讀的另一個理由。
◆ 作者:蘇菲.奧克莎儂(Sofi Oksanen)
◆ 出版:天下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