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2

愛瑪.唐納修《房間》試讀心得

想像你待在一個三坪再大一點的房間裡,除了天窗,房裡沒有一扇窗戶,唯一的門被上了密碼鎖,你解不開,但你也從來沒想過要解開它。

因為你打從心底認為這房間就是世界的全部,除了房間之外,這世界別無一物,所有在電視上見到的東西都是假的,全都在虛無的太空裡翻轉打滾。

這就是傑克的世界觀,他剛滿五歲,和媽媽住在這樣的一個小房間裡。他在房間裡出生,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吃飯、看電視、繞著床跑步,這個監禁他的房間就是一切。直到有一天,他終於離開了房間……



這是英國布克獎決選作品《房間》的故事,讓我讀得又驚又怕的一本小說。

全書以五歲小孩的口吻寫成,這一點有些類似《梅岡城故事》。以孩子觀點描述的故事,必然得用上大量的陌生化手法(也就是將一般人習以為常的事物用陌生的語句重新述敘),營造出一種既疏離又熟悉的奇妙感受。

之所以讀得又驚又怕,是因為透過純真字句述說的,其實是一個情節驚人的非法監禁事件。傑克的媽媽在十九歲時被隨機擄走,之後的七年一直被關在某個後院的小房間裡,不可避免的她被反覆性侵,不可避免的她接連懷孕,之後生下兩個小孩(第一個女孩在生下後就死了)。

她也只是個大一點的女孩,但是傑克出生後她終於找到活下去的力量。她在侷限的空間裡竭盡所能地保護傑克,最後他們想出一個計劃,成功逃出房間。

但是逃出房間後才是挑戰。這個世界太大了,傑克從來沒想過外面是這個模樣,他不知道怎麼下樓梯,不知道怎麼和別人互動,不知道在見不到媽媽的時候該怎麼辦,他只能學習新的規則,重新建構他對世界的理解。

至於傑克的媽媽,在與世隔絕七年後,她也同樣面臨重返社會的難題。她憑空消失,朋友家人都以為她已經死了,本來的人生在進入房間後已經不復存在。現在她忽然又回來了,還多了個孩子,成為媒體口中的傳奇案例,一切都顯得不太一樣。

像是,她被安置在醫院裡的時候想到要寄幾封電子郵件給以前的朋友,但是打開電腦才發現自己記不得密碼了。

簡單幾句話就說盡世事的變化。

這是個心酸而動人的故事,透過五歲孩子純真自然的觀點,作者唐納修寫來毫不灑狗血。傑克的童言童語有時令人發笑,不過那些童真的語言卻有如芒刺在背,不斷提醒讀者他之所以會說出這些理解錯誤所以顯得好笑的話來,是因為他最初的童年被無辜地剝奪了。

在《房間》裡,可以見到人性的堅強、樂觀,以及母愛驚人的韌性,還有在掙脫惡意之後所能擁有的無限可能,就像在房間裡只能從天窗見到那麼一小塊天空,房間外的天空卻是無比的寬闊。

放下書後忍不住又回頭反覆讀它的最後一段,傑克跟房間作了一次正式的道別。我很喜歡它的結局,幸好傷痛過後總有新的希望。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