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逝,忙起來的日子時間好像過得更快,十月初趁國慶連假去了一趟小琉球,轉眼都要兩個月了,而我終於打算開始寫遊記。
自從我決定要去遍所有台灣能去的離島,扣掉像三仙台和旗津那種小到不太好意思算進去的沙洲或石嶼,還有除了加入國軍否則沒有前往可能的東沙南沙等等,依順序我接連去了澎湖、龜山島、又去了一次澎湖、蘭嶼,這次輪到小琉球。
這是一種海賊王式的概念,一座島嶼便有一種樣貌,我有自信可以光看一個海角、一彎街角的照片就認出它們來,因為它們全都長得不一樣。
說來奇怪,我在高雄念書念了五年,去了東港好幾次,卻從來沒想過要去小琉球看看。
出發前我對小琉球的幻想是這樣的,地勢低平但崎嶇、人煙罕至、悠靜無爭的熱帶島嶼。這些幻想在踏上小琉球後逐一破滅,我本來還以為我們可以慵懶地泡在海水裡渡過三天。
這是渡頭的景象,一面招牌牆,預示小琉球其實是個相當商業化的地方。
販賣烤魷魚、貝殼飾物的老婆婆徒勞無功地穿梭在渡頭的遊客人群裡,多數人對她們視若無睹,此等情景似乎在台灣許多觀光景點都是同步上演。
小琉球的街景也不僻靜,機車引擎聲不絕於耳,熙來攘往的遊客高聲笑鬧,吵嘈程度其實不比此刻我在板橋鬧區的住家窗外遜色。
這時我已經定調,這是座承載了太多觀光客的小島。
但無論如何是可以親海的,而海水總是吸引人。因為小琉球是凸起在海床上的珊瑚礁島,猛然高起的海底地型使得海浪超乎想像的有勁,每一道打來的都是大浪,這一長條飄在海上的浮道也隨著海浪誇張地起伏,有種百戰百勝式的趣味。
我們最後一天就穿了泳褲跳進海裡,試著攀上浮道走上一段,無法站穩。最驚奇的就是在離岸不過數公尺的地方,隨意閉一口氣沉入海面,毫不費力就可以看見許多色彩艷麗的熱帶魚。魚群太可愛了,我在海裡浸了好一陣子才起來。
小琉球最著名的地標,花瓶岩。因為是風景明信片上的熱門素材,沒有錯過的理由,但像這樣的地標一向都是見到了也就只是見到了,沒有太多餘的驚嘆。
在這裡我們拍了應該是唯一的一張合照,一行七人,原來要留個空位給花瓶岩不是容易的事,幕後故事是,相機是擱在別人的墳頭上拍的。
島上的羊不怕人,就算把相機貼到臉前仍然一臉不在乎地啃食樹葉。我一直覺得羊的眼睛很奇怪,好像呈現永恆的失神狀態。
我不曉得小琉球的居民是哪來的,也不知道他們在幾十或者幾百年前如何會選擇在這個缺乏淡水、生活不易的小島上落腳,但他們顯然是相當虔誠的信眾,島上的廟宇密度很高,建築龐大,雕飾繁複精巧。
我納悶在不熟悉台灣廟宇的外國人眼裡,小琉球的宗教藝術會不會就像我們看著峇里島那樣,是種獨特的異國文化美感。
另一件令我不解的事,就是所有的簡介都說小琉球是台灣唯一的珊瑚礁島,也就是千萬年來由珊瑚蟲的屍骸堆積而成的島嶼,可這島上怎麼會有山有樹,地勢高低落差不小,而且到處生機盎然?
我以為全島都會是像下圖這樣的地型,但這種難以赤腳踩踏的珊瑚岩卻只在近海處見的到。
浪頭裡站著一名釣客,半身都泡在海裡,這才是名符其實的海釣。
因為小琉球是個非常小的島嶼,所有的景點都在意想不到的短時間內就參觀完畢,心理上以為已經去了許多地方,大概就要傍晚了,一看手錶才知道不過是經過了幾十分鐘。
傳說中躲過荷蘭人黑奴的烏鬼洞,是個狹窄無光的洞穴。
島上有林道名喚山豬溝,原先我還抱持著要入山幾小時的心情,但轉瞬間就走完了全程。
但具體而微,怎麼看也像是座真正的森林。
離開前的最後一晚,我們在小琉球最熱鬧的街上四處搜羅食物,攤在房間的通鋪木板上吃了晚餐。南部口味偏乾的鹹酥雞是我的菜,還有滷味、香腸、黑糖多到爆漿的饅頭(或許應該叫做包子),全都好吃。
隔天早餐如法泡製,買來最有名的洪媽媽早餐,但起得太晚,據說必吃的琉球粿早就賣完,不過屈就之下買來的碗粿還是好吃。
民宿送了十張明信片,我們挑出七張,玩了一場久違的抽明信片遊戲,真是太青春了。
回來後才知道有人抽中自己,好像有種被排擠的心酸。
小琉球不像澎湖或蘭嶼那樣豐富,畢竟是真的太小了,無怪乎從前的同學多有當天來回的。身為愛發議論的假文青,最心繫的還是這小小島嶼的過度商業化,每個景點都有用擴音器高聲叫賣的攤販,就算走進不太深的山裡也始終能聽見,但這又是他們的生計,怎麼說都很為難。
無論如何這也是一種樣貌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