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4

《長崎》:新聞背後的故事

新聞是真實世界的切片,經過精準量測後包裝成獨立的事件在媒體上播放,就像賣場貨架上一盒盒的產品,以至於我們在接收新聞時,很容易忽略背後的故事。所有事件都不會憑空發生,一定有前因後果、隱藏了細微而不為人知的脈絡。

《長崎》便是這樣的一本小說,作者受到一則異國新聞的啟發,以作家的想像力增添血肉,將扁平的新聞事件變得立體。

或許你對這起新聞也和我一樣有點印象。

日本有個獨居男子,偶然間發現家裡的食物以微妙的速度消失,於是安裝了隱藏攝影機,想不到竟看見一位長髮女子從壁櫥裡爬出來翻找冰箱。這位神秘的同居人在他的房子裡住了將近一年才被發現,他日復一日生活著,渾然不覺在薄薄的拉門背後,竟有另一個心跳、另一個呼吸。

這個匪夷所思的故事不知怎麼的好適合日本,帶點日式驚悚,和式房屋繁複的隔間設計、拉門、壁櫥,也正好是無可取代的舞台。

作者Eric Faye 是法國人,但他寫了《長崎》這麼一本屬於異國日本的中篇小說,一舉奪下法蘭西學術院小說大獎。故事不長,譯成中文後約略一百餘頁,但他在短短的篇幅內極力鋪陳了現代社會獨居者的疏離、無奈,還有不知不覺的感傷,兼又不著痕跡地批判資本主義運行多年後落入的惡性循環。

獨居男子被他寫成對外界冷感的單純上班族,過著太過規律的人生;神秘的同居女子則成為失業補助終止後走投無路的流浪者,她曾經有過夢想,但早已毫無怨言地接受了現實。

我不曉得這樣的人物設計是否參照了新聞事件中真實角色的背景,作者透過他們兩人的自白,陳述了一個孤獨透頂的故事,我想作者是有話想說的。

只不過事實上這起新聞事件太單純了,改寫成小說後仍不太有情節進展,最大的爆點更是無可避免的早就盡為人知。缺乏高低起伏的述事手法,或許適合喜歡咀嚼文字的讀者,幾經思量後也別有一番風味。


◆ 原名:Nagasaki
◆ 作者:Eric Faye
◆ 譯者:陳太乙
◆ 出版:衛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